【科学家特辑】劲方医药吕强:全球新、创业梦 | E药经理人

E药经理人
2018-06-16
分享到

2008年,后来创办劲方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劲方医药”)的吕强回国加入了药明康德,其创始人李革告诉刚回来的科学家们:“你们之前在美国都是科学家,最多管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但是到了药明康德要管成百上千人,还要独立经营与核算各自的部门。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管理与经营。”吕强告诉《医药界》·E药经理人,这段宝贵经历促成了自己从科学家到管理者,乃至经营者的最终过渡。

光阴似箭,时至2017年,吕强已从各大知名药企的任职经历中,掌握了在中国市场做新药研发的种种规则,也渐渐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所以当弘晖资本找到当时还在基石药业担任高级副总裁的吕强,问他有没有兴趣创业时,吕强没有丝毫的犹豫,创业梦想终于化成了跨出的第一步。回国九年,也应该做点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情。 

“梦想需要通过努力去实现,但也要享受努力的过程。”吕强在创业路上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享受”,“我享受创业的过程,我把各种酸甜苦辣作为诸多‘调味’来体验、来享受。这是一次长跑,除了能量外,还要有足够的荷尔蒙和神经递质来支撑你欣赏路上的风景。”提起创业,吕强眉飞色舞。

1 科学需要冷静 

吕强在美国时,曾经任职于惠氏制药,从事神经和精神疾病领域新药的研发,领导一个部门并带了数个项目,部分项目已经走到了临床二期。渐渐地,吕强感受到单一疾病领域比较狭窄,项目靶点类型也比较有限,于是转到诺华制药,打造全球离子通道的药物开发平台,从而领导或参与到多个疾病领域大小分子的药物开发。回想起这两段全球大药企的工作经历时,吕强说道:“这两家公司的经历丰富了我的学术背景及工业界经验,加强了我对新药开发的宏观视野及对项目的微观直觉,受益无穷。” 

回国加入了飞速发展的药明康德,吕强运用多年在国外先进企业积累的经验,领导团队开发并建立了从酶学到受体到离子通道等一系列靶点验证与生物学检测平台,也参与了药明生物制药(当时还是一个部门)的初建。 

在离开了药明康德后,吕强怀着“大平台、中国药”的理念,继续致力于中国医药企业研发,先后就职于两家知名本土企业:国内销售额最大的扬子江药业和国内上市公司誉衡药业。吕强告诉《医药界》·E药经理人,自己在这两家药企学会了如何接地气,掌握了中国本土企业家的思维逻辑与本土企业的运营方式及管理文化等。“我觉得对海归们来说,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我学到了不少,甚至对我后来的创业做了一定程度上的铺垫。”吕强说。

后来吕强加入了基石药业。作为公司的第一名员工,吕强经历了一个创业型公司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包括公司成立之后的战略制定、团队组建及项目推进等, 所以在吕强看来,创立劲方医药乃是水到渠成之事。“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阶段性任务完成,自己就应该好好考虑自己的梦想。我现在的理念是‘全球新、创业梦’,我等不及了,我得出来了。” 

正如李革所言,吕强之前在美国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身上有着科研人员的性格和脾气,据同事们讲,吕强平时会很斯文,待人处事都很温和,但是一旦涉及到工作数据的问题,就会变得很直接,很严厉。吕强说这都是科学家创业的通病,毕竟自己内心还是一个学者,理性和严谨永远是科学的主旋律。 

所以吕强还是希望能够保留住自己这个理性和严谨的秉性,因为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说,国内创业的氛围越浓,越需要科学家冷静的头脑。就像劲方医药的名称来源“风飞浪劲,据义履方”意为“处在风口浪尖要根据正道立身行事。“现在谈创新创业,我们行业的技术进步、药政改革、资本积聚、市场调整等均利好创新药,可谓处在风口浪尖;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不忘初心,根据未竟医疗需求及创新药本身的基础科学、转化医学及临床医学的规律,脚踏实地一步步往前,做出治病患者的好药。”吕强告诉《医药界》·E药经理人。

2 从肿瘤到免疫 

吕强强调,技术突破加上中国医药政策改革,以及资本环境的推动造就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机遇的另一方面也是挑战,那就是竞争的白热化。这就需要在创业大潮中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

劲方医药以肿瘤免疫治疗为切入点。但随着项目的进展与队伍的壮大,公司围绕免疫疗法这个值得深耕细作的核心与龙头领域,打造出一个创新而平衡的产品管线,以解决多种未竟医疗需求。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及早引入了临床与转化医学的理念,将创新产品应用于恰当的适应症与精准的病患人群。“现在我们已经不仅仅是肿瘤免疫公司,也不仅仅是肿瘤靶向的公司,而是以免疫为基础涉足多个治疗领域的‘全球新’创业公司”,吕强这样描述劲方的定位。

政策的松动也激发了国内药企研发新药的积极性,国务院在2018年4月12日明确提出要加快创新药进口上市。此举也有利于国内医药创新的发展,促使药企加快创新药的研发投入。这也将给一些自主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劲方医药在项目申报临床的速度上也比以前快了许多。

3 未来在年轻一代

在中美两国工作多年,吕强领略到了两国在新药研发上的差距,虽然目前从各个技术环节来说,吕强认为中国基本上都拿得出手,但我们最大的差距在于新药开发系统性的理念和经验。首先是理念问题,特别是对于靶点这方面的认识和积淀,涉及到生物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的研究等等,理念上的差距并不是投多少钱就能立刻缩小的,而是需要长期潜心的积累和沉淀,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内药企做全新靶点更加需要勇气和时间。 

第二就是推进项目的经验,尤其是临床方面的经验。当靶点确定下来以后往下走有很多条路,但资源却是有限的,确定其中一种最有效的途径,把这个项目推下去,产品尽快上市,这一点也是国内所欠缺的,需要无数个项目来磨练。

“感谢国家能有这么一个机会给我们这些海归们,让我们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尤其当我们国力增强之时,国外对中国崛起也有各种反应之时,对于国家的人才战略就显得愈发重要。”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吕强对《医药界》·E药经理人说起了自己的期望,“随着国内的新药公司越来越多,医药创新项目也会越来越多,随之会涌现出一批能够做创新药的中坚力量。我现在的期望就是使得国内的这一波中坚力量尽快崛起,这是我们在做药同时的另一个成就,也可算是我当初回国的一个诉求:为培养我们国家医药行业的年轻一代注入自己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