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重视源头创新 发挥临床优势 |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
2022-11-29
分享到

       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大会”在上海宝山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会上,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沈宏、橙帆医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竞、劲方医药董事长吕强、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许杰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王金武等嘉宾齐聚一堂,就中国生物医药源头创新的未来趋势和策略展开了讨论。

  “从整个生态来讲,我们需要的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而不是从10到到100的积累。”谈及目前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迫切需求,吕强说道。

  在政策推动和资本助力之下,中国医药创新数量近年来呈现井喷式增长。2018年,中国创新药首次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的数量只有201个,到了2021年已经增长到644个。其中,国内企业的申请数量从137个增加到490个。在创新药全球贡献度方面,中国已从原来的第三梯队,慢慢上升到第二梯队。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药品仍以快速跟随为主。随着产品数量逐渐堆积,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近两年行业会议上屡屡提到当前国内药物创新力问题依旧复杂。最直观的就是靶点同质化、行业“内卷”严重。而在这背后,暴露的是源头创新力不足、基础研究落后等问题。

  李竞指出,从生物制药的生产流程——早期药物研发、筛选与临床前研究阶段和临床试验研究阶段三个阶段来看,中国制药行业在第二和第三阶段都有较好的积累,但在第一阶段即研发阶段的实力比较薄弱。

  “基础研究是药物创新源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会上明确地说。2011年BDA批准的新药中,有17个被认为是突破性的成果。对这些药物所出版的参考文献进行评估,排除了2个药,确定了与15个药最密切相关的15篇基础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为新药的发展做出决定性贡献。

  李竞用马拉松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源头创新的重要性。中国药企都朝着既定的KPI努力,如果将这一过程比作一场跑步比赛,总路程越短,大家的步伐、路径越相似,就越难解决“同质化”的难题。如果目标都是固定的,那么不妨将起点“往前推”。“当你把起点往前推了以后,那你有更长的路程要走,你的源头创新的机会就越大。”在制药行业,“往前推”就是关注最初的药物发现与靶点发现阶段。

  然而在对比中国和全球的在研靶点数据可以发现,国内热门靶点的集中度远高于全球。全球前十大创新药热门靶点的集中度为7.68%,而国内这一数值为19.38%。最拥挤的几个靶点EGFR、PD=1/PD=L1、HER2等靶点的在研项目在全球同靶点中占比达到30%-50%,有明显的过热现象。这反映了中国创新药领域的同质化现象。

  吕强认为,要避免同质化,药企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做市场的增量,从新的临床需求而不是现有的已经满足的需求出发。其次是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与更多企业进行合作,“各自做各自擅长的东西,把市场做大。”

  “我们的优势在于临床,”王金武说道,他奋斗在医疗行业第一线,常年与病人打交道,最先感受到医疗行业近些年的变化,“原来我们用的药品器械都是国外进口的,这样的话研发阶段医生参与得很少。但现在要做创新了,我们就要用到中国病人的数据,那我们在一线的医生操作经验就格外重要了。”

  同时,王金武也指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应用,为中国生物医药发展带来了非常好“弯道超车”的机会。而且中国众多的病人、医生与大量临床数据为这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正如吕强所说,目前的关键是转化医学,即如何把临床数据提炼出来,指导临床开发。“我们要从病床里面去发现,发现新的靶子,发现新的药物,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吕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