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医药行业重镇。
2015年后,伴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迅速崛起,具备成熟融资环境、行业生态的上海,也顺理成章的成为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的聚集之地。
时间来到2022年5月,距离上海实施“划江分区封控”,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长超出大多数人的预判,给每个Biotech医药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告别了熟悉的通勤、会晤、实验/试验,取而代之的是居家、抢菜、核酸;暂停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习以为常的是居家办公、远程沟通……
在这段注定会在日后想起、会被后人提及时间里,Biotech公司的管理者们经历了什么?面临着什么?在某个可以休憩的午后又思考了什么?
面对这些疑问,E药经理人近期专访了多位Biotech公司高管,推出“药企高管隔离观察”系列报道。希望可以借助文字的力量,共同镌刻下这段特殊时期里,属于上海Biotech公司的特殊记忆。
第二期:劲方医药董事长 吕强
当吕强出现在线上的采访画面中时,看上去略显疲惫,对他来说,这一天跟以往封控中的四十几天并没有什么不同,依旧是有序而忙碌:公司线上会议、跟进各种工作进度、为居家和驻司的同事调配生活和实验用物资……他说,了解每一个员工的需求并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是在漫长而不确定的封控期内,对他们最好的尊重与安慰。提及解封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情,他说是“洗车”,这也算是解封后的象征性仪式。
以下为E药经理人和劲方医药董事长吕强博士的对话实录。
Q:您目前的一个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跟正常的工作时期相比,在哪些方面有不同?
A:首先是时间管理。疫情期间的工作并没有减少,但我觉得非常幸运,公司不是靠我一个人在运转,因为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对于某些项目沟通来说,居家会受到一些影响,比如有的事情面对面交流10分钟能搞定,现在要预定起码一刻钟或者半个小时的电话会,有些交流也不能充分到位。
其次,我需要花时间去分析、思考一些和疫情封控相关的短期问题,以及行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短期的挑战可能也是难免的,就当是生活的一部分。
Q:从网格式封控到全域封控发展的过程中,每天的心情怎么样?有没有一个起伏周期?
A:从网格化到全域管控,我觉得是经过了心情的起伏和变化的,经历了期待、调整、适应、再期待这样的周期。开始以为是四天,然后是“动态清零”,于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适应新的工作与生活,再到目前,又是期待:期待着很快复工复产。
我第一次被“封”,是小区暂时被封,当时还是白天。所以那几天我先在公司打地铺,后面又去成都出了一趟差,回来之后就全域封控了。正如大家所经历,封控时间不定、物流和供应链不畅、驻司与居家员工的物资供应、公司运营方式变化等等,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Q:您公司有多少员工目前是驻司办公的?平时他们的生活什么是怎么解决的?
A:目前有21名员工驻司办公,包括生物、化学和运营职能的同事。他们对目前的驻司生活都已适应,公司着重解决家属的生活需要,尤其是个性化方面的一些需求,我们尽公司资源来解决。
Q:对于所有上海的员工,会对他们会进行一些心里和情绪上的疏导吗?
A:首先对于驻司的员工,我鼓励他们收工后好好放松,周末包饺子,各家的空气炸锅、烤箱也都带过去了。我们希望用更多的集体活动把焦虑冲淡。
对于居家办公的同事,我觉得不需要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千篇一律地给员工发放物资,而是要传递一份真心的关怀,可以是物品、是鼓励和安慰,也可能是一份惊喜。
在这方面,我们的各部门负责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深入而扎实的工作,我们才知道原来有的同事家里从来不开火、甚至连炊具都没有,通过提供个体化的关注与帮助,我觉得这是对员工最大的尊重与安慰。
Q:如果解封之后,然后您要做第一件事是什么?
A:洗车。这是工作与生活正常化的重要象征,代表了一大批工作和生活上缺失的动作。
Q:工作上呢?
A:跟合作伙伴的交往、跟更多投资人的互动,可能是线上工作缺失最多的。
Q:我注意到4月1号,劲方和SELLAS达成了一个比重磅的授权项目,其实在疫情这种情况下,尤其多数员工都在线上工作的状态,会跟正常的情况去推进有什么区别吗?
A:这是我们封控期间的重要进展之一。其实1月份我在纽约跟SELLAS团队面对面交流过,所以这个license out在近期完成可谓水到渠成。
在封控期间,我们开过两次线上董事会讨论海外BD合作,这一个合作已经达成,下一个合作还在路上,我们希望尽量减小疫情对BD项目的影响。
公司近期的另外一个重要进展,是劲方自研新药GFH018与君实PD-1抑制剂的联合疗法在中国大陆递交IND,我们线上办公和驻司的同事密切配合,完成了电子文档和光盘、盖章纸质文件的递交,从上海到北京的跨城物流也克服了重重挑战,目前CDE已经受理。
Q: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临床项目有受到影响吗?
A:GFH018和GFH312项目在澳洲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临床入组,目前正常开展。在美国,我们已经开始和SELLAS合作进行GFH009项目的临床开发。
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临床运营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许多试验人员和患者也在封控中。我们海外的临床项目去年受到了疫情影响,但今年加快了。所以我们的解决方案是用全球新的项目、用海外的临床进展来对冲。
Q:进入2022年,生物创新药企日子比较难,在居家隔离期间,您都思考了哪些与医药产业相关的问题?
A:首先是国际化。我始终认为,没有国际化,创新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希望通过国际化的临床、BD、甚至未来的商业化合作,以进入全球市场。另外一方面是如何疫情的挑战,整个产业链、供应链都会经历一定的冲击甚至重塑。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不怨天、不尤人,适应这种新的生态和产业环境。
Q:您刚才说年初在美国打下了一些出海项目合作的基础,虽然因为疫情封控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还是在稳步往后推。但是您觉得对国内的其他的本土企业来说,他们想要去走国际化,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会不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A:其实行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一个资源整合,我觉得这是健康的调整。奥密克戎的冲击,会加速这种调整。如何应对资本的泡沫破裂和疫情的冲击?对于行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我觉得这种双重考验其实是好事,会淘汰无法在恶劣环境中、在资源紧缺条件下生长的企业。这是全行业的挑战,也是每一家Biotech面临的挑战。
放眼历史,资源最丰富的时候,不一定能孕育最伟大的企业。从上帝视角来看,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痛苦,但会使更适应环境的企业存活下来,使整个行业更健康。
Q:包括对公司、对行业、对个人,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A:我最担心的是不确定性、是我的脑洞不够大,有些不按规律发生的事情会让人很慌。如果我能够想得到更多预案,应对起来就会更加充分一些。
按照科学、按照逻辑,总能够抓住规律,但是如何应对不确定因素?首先,我刚才说了要在战略和资本层面聚焦长远,如何逾越短期的挑战,在一次次的大浪淘沙中成长。其次,就是企业经营的底线思维。疫情期间我们团队有过很多讨论,最新一轮融资后还在不断沟通调整预算、优化资金安排。我们要看到后天的阳光,也要应对明天的寒冷,不在黎明前倒下。再者,常规的精益运营规则,要求企业选择最大限度减小库存的6-Sigma模式;但目前,显然从企业以至整个社会层面都要牺牲一些效率,增加一些“缓冲”,以应对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
Q:您觉得在当下这种大环境下,可以给行业发展提出哪些建议和调整的方向?
A:我觉得应该打造一个更完善、更符合创新药开发规律的商业环境,表现在充分尊重以下的两个规律:
行业首先要尊重市场的经济规律,做药最终需要瞄准市场和临床的需求。比如,市场还需不需要再多一个PD-1?很明显,答案是不需要。
其次是要尊重科学的规律。从企业来讲,你的投入、产出需要满足投资人的诉求,通过临床定位和项目执行给投资人足够的回报,这个是基于科学、是来不得虚假的。
最后,我觉得每一个企业家乃至整个行业,都应该深度思考如何在中国特色的时代方向中,构建尊重和符合新药开发的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我们这一代制药人需要把项目做得更领先、更有竞争力、更有成功率保障,造福市场和患者,无愧于这个风飞浪劲的大时代。
后记:采访结束时,是下午的五点钟。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上海前一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88例,新增本土无症状7084例,上海首个投入使用的方舱医院正式关闭,“复工证”已发放超一万张,首批“白名单”企业复工率超过80%……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正如吕强所说,“人总是要抱有期待”。